“泡沫可以不太嚴格地定義為:一種資產或一系列資產價格在一個連續過程中的急劇上漲,初始的價格上漲使人們產生價格會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從而吸引新的買者——這些人一般是以買賣資產牟利的投機者🦧,其實對資產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並不感興趣🌄。隨著價格的上漲,常常是預期的逆轉和價格的暴跌🌗🤦🏼,由此通常導致金融危機。”
——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
泡沫,有可能是經濟學中被研究時間最長♛,但學者仍然難以取得共識的一個領域。
有些研究認為🚑,泡沫的形成很大程度是因為市場參與者的非理性🧕🏼。就好像在17世紀的荷蘭郁金香泡沫(很可能是人類金融史上記載的第一次泡沫)瘋狂之巔,一顆沒有什麽實際價值的郁金香種子可以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買20幢連排別墅🧑🚀。
另外有些學者則認為👨🏿🦲,經濟中可能並不存在所謂的泡沫。由於泡沫只有在泡沫崩盤後才能被識別出來♣︎,因此在市場崩盤之前,很難判斷是否存在泡沫🆖,某些事先被認為是泡沫得經濟增長階段,很可能從歷史地角度看來👍🏽👵🏿,不過是一次經濟騰飛奇跡的一個開端🧘🏻。
還有些學者認為,即使真的存在泡沫,其原因很可能也並非是市場參與者不夠理性🫱🏻,而很可能和當時的宏觀經濟環境,技術進步以及政府的支持有關。有研究表明,在泡沫形成的過程中👶,往往至少有一部分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仍然是非常理性的並且對風險有所意識和防範的🧙🏼♂️,他們之所以參與到泡沫的投資和投機之中🖐🏽,更多是看透了泡沫形成過程中“擊鼓傳花”的本質🧑🏽,希冀自己可以火中取栗,能夠在泡沫崩盤之前全身而退。
預期的形成,無疑對於泡沫的形成和崩盤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預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風險偏好🧑🦯、無風險投資收益率及投資者情緒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投資者的預期越是一致、強烈和持久🤦🏼♂️,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泡沫的規模也越大。有時候市場的預期如此之強烈,以致於市場的很多參與者可能都意識到了泡沫的存在和泡沫的嚴重性🎇,但正是因為大家如此一致的預期🥏,進一步強化了投資者的預期⛹🏽🧑🏻🎤,認為泡沫也沒什麽不對,沒什麽不好🔨,也並不一定會破裂,也就是說雖然有泡沫,但泡沫是剛性的🫷🏽,很可能一時半會不會破裂——甚至有不少人宣稱,既然泡沫是剛性的,那就永遠都不會破裂,因此也就不是泡沫。
回顧近兩年中國金融體系裏最吸引人的投資,不可不提信托產品。很多投資門檻100萬的信托產品可以提供高達1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這些信托產品之所以有吸引力,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一個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提供了高額的投資回報,也是因為投資者認為這些產品非常安全🧑🏽🚀。很多投資人甚至認為,這些信托產品和銀行發行的理財計劃的安全性👥🧝,和銀行存款本身的安全性,沒有什麽太大的差別。雖然在這些產品的說明書裏明確表示,銀行不會對這些產品的投資安全負責任🧘🏼♀️,但是很多投資者都認為,中國的監管體系和銀行對自身聲譽的關註🤎,都會要求銀行對這些信托產品的投資安全負有全部責任🤦🏻♂️。
剛性兌付,這一在很長時間裏對信托行業發展作出重大推動的因素🤹🏻♀️,即使是在過去一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債務問題加劇的大環境下,仍然顯現出其巨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有不少投資者即使了解信托產品背後的風險,但仍然堅定地相信,只要信托公司🦸🏿,銷售的商業銀行和金融行業監管機構在,自己的收益就是剛性的🤦🏻♂️,而投資所面臨的風險,最終一定會有別人來替自己埋單的。
這種隱性擔保的現象,並非只是出現在中國的信托行業⛽️,其實在信托行業之外的中國經濟裏非常普遍🧍🏻。比如,在中國的A股市場裏的投資者🚶🏻♀️➡️,很多都相信中國政府及其指定的資本市場監管者🦮,會保證中國股票市場的上漲👨🏿🚒,或者至少保證市場不會出現下跌🍳🧑🏿✈️。由於證監會仍需批準上市的公司🏃🏻♀️☄️,而且獲批的都應該是從公司的發展潛力財務指標來講優秀的公司,因此🗄👨🏻🦳,一旦出現市場大跌,或者財務造假而另投資者蒙受損失的情況,就不乏出現中國投資者在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或者證監會門前示威或者遊行的情況。這些投資者認為,監管者因該為自己的風險和損失負責任👨🏻🦯➡️,或者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讓政府出臺更多有利於市場上漲的利好政策。
與此同時,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投資者,也面臨或者相信存在類似的隱性擔保👩🏼🚒。購房者們相信中國政府一定會保證他們投資房地產的資金可以獲得豐厚的收益。如果因為房價下降而導致投資者蒙受損失的話,那麽過去幾年裏曾經多次在全國各地出現過高價買房而後因為開發商降價,而在售樓處進行示威🦸🏿♀️,甚至劫持售樓人員,破壞售樓處的現象。這些房地產領域的投資者也是清醒地意識到,政府不會對他們因為投資受損而進行的抗議坐視不管🙆🏽,而一旦政府出面,開發商一定會給政府個面子,給自己的投資損失一個說法。
這種保證投資收益,無需承擔投資風險的想法,並不只局限在居民家庭投資領域🧔🏻♀️。目前中國經濟的很多領域都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很大程度是因為在像鋼鐵,水泥🧛🏽♀️,太陽能平板等領域裏大量不負責任的投資項目🦶,得到了許多信托產品和理財計劃的大力支持。
一方面,信托產品的投資者有一個強烈的信念,那就是企業、信托公司👩🏼🔬、分銷銀行、監管機構🚵🏿♀️,一定會對他們的不負責任的投資決定買單和負責任的🚜,因此敢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那些不安全✝️,也不應該安全的投資領域,而假裝自己的投資和銀行存款一樣安全。
與此同時🍺,很多企業之所以敢於債臺高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相信在自己進行大量的投資和創造了大量就業之後,那麽一旦投資真的失敗,那麽政府和國有銀行一定會對企業進行救助。中國的很多企業,都是在政府明確和隱含的鼓勵和保證之下,選擇進行了大量的自知難以持續的擴張產能的投資,而最終導致企業資不抵債,不得不尋求地方政府和國有銀行的救助的。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地方政府不惜以大舉借債的方式來推動短期經濟增長。根據2013年中國審計署對於地方政府債務的審計,從2010年在2013年下半年的三年多時間裏,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上升了70%,達到了二十萬億左右🧚,相當於中國GDP規模的40%.雖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本身已經是一個非常讓人擔心的問題,但是更讓人擔心的🥳,是地方政府債務的增長速度。隨著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的放緩和土地儲備的逐漸縮減,越來越多人開始擔心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和為今後經濟增長提供更多隱性擔保的能力和實力。
讓人特別擔心的事,在過去一段時間裏, 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主要融資來源,恰恰是信托產品和理財計劃🌯,以及類似的影子銀行產品。很多自身投資收益很低或者投資風險比較高的投資產品🛎,由於影子銀行所提供的隱性擔保的🦘,搖身一變成為收益比較高,相對比較安全的信托產品。由於中國的投資者相信,政府會對自己所投資的產品提供隱形擔保,並且保證自己投資本金和投資收益的安全,所以才會把資金投入到這些原本風險相對比較高的信托產品和理財計劃裏🧁。而一旦失去了這種政府隱性擔保🏂,或者政府喪失了提供隱性擔保的資源的話,那麽中國的影子銀行與投資者的豐厚收益🚉,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企業的廉價融資渠道,都將受到嚴重的沖擊。這將無疑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也帶來重大的壓力👩🏼💼。
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某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地方政府和企業債務水平攀升,金融市場波動的現狀🫴🏻,一定程度上是過去一段時間政府擔保和剛性兌付所引發的某些局部經濟領域剛性泡沫破裂所導致的🤴🏻。政府推動短期經濟增長的良苦用心,雖然在短期達到了政策目標🥒,但是卻在不經意間扭曲了全社會對於風險的判斷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扭曲了投資收益和風險之間的平衡關系👼🏿,以及資本這一重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中國目前所面臨的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新增貨幣供應難以流入和服務於實體經濟,以及諸多投資領域裏的投機和泡沫頻現,其實都是這種剛性泡沫在經濟金融不同領域的不同反映。
適逢2015年-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關於是否需要和如何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的討論又再一次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一方面,經濟增長速度對於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提升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政府對於如何能夠穩定經濟增長仍然給與高度的關註♥︎。
另一方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政策方針意味著,市場上的投資者和投機者必須對其自己所選擇承擔的風險負責,而政府應該逐漸退出自己為經濟金融等領域所提供的各種隱性和顯性的擔保🅾️。只有投資者對於經濟增長速度和投資回報率形成了正確的,不受剛性擔保的預期以後,市場才能行之有效地發揮其甄選、調整和淘汰的機製,才能幫助經濟可持續地,有效地配置資源🟥。反之👩🏿🔧,一旦市場形成剛性泡沫的預期,經濟中的投機行為和資源配置中的扭曲問題只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國經濟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和全球金融危機之前西方主要經濟和金融體系所面臨的挑戰有類似之處🛹。就像花旗集團當時的CEO Chuck Prince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曾經說的,“我們知道(這些產品)有很多風險🔜,也會帶來復雜的後果👩🏽🦲。但是👸🏼,只要音樂還在播放⚓️🐵,我們就必須不停地起舞(銷售和房地產相關的有毒資產)。”
恰恰是在這種歌舞升平中,西方經濟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悄然而至了。正像西方諺語所說的,正義可能有時會遲到👩⚕️,但是從不缺席🚇。市場規律可能也是如此,越是剛性的泡沫,到破裂時越有可能造成始料不及的嚴重後果。是音樂🤚,終會停止,是泡沫,終會破裂🫷🏼,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2016年,既是中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穩定經濟增長速度的一年♦︎,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讓市場更大限度地發揮配置資源作用🔞,避免剛性泡沫的一年。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看法,作者即將出版新書《剛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