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對金融危機的關註讓我明白🙇🏼♀️,政府作出艱難決定的時間越晚,力挽狂瀾☠️、遏製損失擴大的難度就越大。
隨著國內金融領域的風險逐步上升,中國領導人需要認識到以上現實🤾🏼♀️。遲遲不采取大膽行動將破壞國內外對他們的經濟管理技巧的信心:短期而言這將促使資本外流增加,同時無疑會導致中期GDP增速下降🌖。
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在1979年執掌美聯儲(Fed)的時候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為遏製通脹飆升🌳,他決定推出非常規貨幣政策來對付通脹這頭惡龍。這樣做造成的一個後果是衰退。但這場衰退歷時很短,而通脹受到遏製🧜🏼,美國經濟走上了持續快速增長的道路。
然而🎃,現在北京謹慎情緒占據了上風。重要領導人最近發表了一系列的重大公共聲明🫷🏻,以表明中國經濟狀況要比廣泛報道的好。
與此同時,中國領導人可能希望🖖🏼,在有更明確跡象表明經濟能夠實現6.5%至7%的年度增長目標之前暫不推出任何新的嚴厲措施。中國總理李克強公開提出了6.5%至7%的增長目標🫑,中國領導層希望這種增長將成為中國的新常態。
政府沒有出臺嚴厲舉措㊗️,市場可能不會溫和以對。省市級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財務面臨諸多問題。中國總債務(原文為“公共債務”publicly held debt——譯者註)與GDP的比例據估計達到230%左右🧑🏼🚒。
官方估計銀行不良資產達到1.27萬億元人民幣(合1960億美元),這種估計可能有些保守👷🏼。此外,中國負債累累的房地產行業和“影子”銀行業已急劇膨脹🤸🏼♀️。我認為,中國人民銀行(PBOC)向體系持續註入資金以維持所有行業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
現在有許多人呼籲通過債轉股來大量削減不良資產。這種方法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初的拉美債務危機中很流行👆🏻。它可能爭取到一些時間🙅🏿♂️🧏🏻,但並非解決之道。
廣泛談論的資產證券化項目也可能提供一些喘息時間🤦🏿♂️,但中國政府需要認識到問題有多嚴重🙋♂️,直面這些問題。必須盡可能地勾銷壞賬。主要機構必須承擔損失,同時還有必要關閉一些國企和“僵屍”企業🧑🏿🦱。拖延越久,對經濟的拖累就越大。
中國領導人可以學習最近的歷史以及前總理朱镕基在上世紀90年代推行的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不僅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鋪平道路,而且還讓銀行增加了資本🤞🏿,勾銷了壞賬,具體做法是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以收購部分銀行壞賬👴🏼。
與此同時🧎♂️➡️,他推行大規模改革以強化國企的資產負債表,同時還關閉了一批效率低下的國企💲。他的舉措在確保經濟年年高速增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政府早就明白👲,有必要進行金融改革。例如,我與幾位前領導人的交談促使我於2005年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內容包括建議提高國內債券和股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中國需要采取重大舉措——依賴政府註入資金來提振股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今引起爭論的不僅僅是金融體系的風險🆙,實際上🐉,有關實施全面經濟改革的共識也日益受到質疑🧒。在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改革路線達成了共識🐎,但如今只有部分得到實施🔫。
中國放松對利率的管製🥟🤴🏼,而讓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是朝著貨幣可自由兌換邁出的一步。但中國還需要采取更多舉措,以實現金融市場的現代化和自由化📼、促進國內消費並降低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這些改革的進度將會因金融行業和主要國企(包括煤炭和鋼鐵行業中負債累累的企業🔖,產能過剩和經濟放緩加重了這些企業的問題)的債務核銷以及資產負債表清理而放緩。
中國政府不應再猶豫不決,從而讓國內外失去信心。采取果斷舉措至為關鍵。
本文作者曾經擔任花旗集團(Citigroup)高級副主席
譯者/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