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報道稱,盡管其歐美競爭對手在加緊追趕,中國電池生產商將保持行業主導地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鋰離子供應鏈。
參考消息網10月27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24日發表題為《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遙遙領先🚡🔂,全球電池生產商怎麽才能趕上?》的報道,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是行業巨擘
一個多世紀以前,美國艾奧瓦州首府得梅因是全球電動車中心。1912年,該行業達到頂峰時生產了3萬多輛“無馬馬車”。隨後的一個世紀裏,蘇格蘭移民💄、化學家威廉·莫裏森發明的這種“自動行進車”(也就是老式汽車)被內燃機車輛取代。
現在,尾氣排放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迫使各國政府為燃油汽車尋找替代品👈,世界重新把目光投向電動汽車🆗🚶🏻♂️。20年前剛剛起步的中國乘用車市場不僅在電動汽車的普及和製造方面、也在其最重要零部件電池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電池占電動汽車總價值的30%到50%。
荷蘭稀土和電池金屬咨詢企業阿達馬斯商情公司的總經理瑞安·卡斯蒂尤說🥹:“中國是目前的行業領先者,未來15年它將繼續快速發展並主宰價值鏈的每一步,歐洲則緊隨其後。特斯拉仍將是電動汽車領域的巨擘,但就國家而言🚵🏿♂️,中國也是巨擘。”
歐美在加緊追趕
分析人士說,盡管其歐美競爭對手在加緊追趕,中國電池生產商將保持行業主導地位,已經具備和計劃建設的生產能力可能會在十年內增長三倍以上🧑🏻🎨。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能源儲存部負責人詹姆斯·弗裏思說,下一個十年將“格外令人關註”💋,因為歐洲和美國正努力打造自己的電池業翹楚來挑戰目前的亞洲翹楚。彭博新能源財經上月說🚶🏻♀️🤍,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鋰離子供應鏈❌,取代了日本和韓國在該領域長達十年的引領地位。
競爭力的助推因素包括,中國72吉瓦時的國內電池需求以及對全球80%原材料提煉能力、77%電池生產能力和60%零部件的控製。
雖然在創新和基礎設施方面排名第11,但中國的這個行業正大力投資來進行改進。世界第二大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準備投入33億元人民幣(約合4.95億美元),在五年內建成一個擁有1000名員工的世界級研究中心。總部設在福建省寧德市的該公司稱☝️,其重點是下一代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和納離子電池技術😴。根據工信部4月份頒發的認證書🔇,小鵬汽車的P7中型電動轎車使用該公司的電池,單次充電的最大行駛裏程為706公裏🆙。
中國多年來積累的另一個競爭優勢是對全球大量資源的控製以及對鋰、鈷、鎳⛺️、錳和其他電池所需關鍵材料的開采能力。
中國汽車市場的電動車銷量也超過了其他所有地方。據瑞士信貸銀行說💆🏼♂️,去年中國電動汽車的銷量為105萬輛,相當於全球總量的54%🗯,比位居第二的美國高出2.3倍。在政府給予政策扶持、電池成本不斷下降和充電基礎設施迅速擴建的推動下,到2025年🚼,電動汽車銷量可能會達到450萬輛。
電池成本將下降
據韓國SNE研究公司預測👮🏿♂️,目前供過於求的電動汽車電池很可能在2023年前陷入短缺🏄🏿♂️,屆時需求量將比今年增長約四倍達到916吉瓦時。
電池成本的持續下降將推動需求量的這種增長。埃信華邁公司的數據顯示,鋰離子電池的平均成本在過去八年裏下降了82%,到2023年預計將進一步降至每千瓦時100美元,到2030年將降至73美元。卡斯蒂尤說,兩年後的平均價格(每千瓦時100美元)將是一個重要裏程碑🚶,它會讓沒有補貼的電動車在成本上可與燃油車競爭👦🏼。
據估計,全球電動汽車電池的供應將掌握在中國、日本和韓國製造商手中。
羅斯基爾信息服務公司的電池和材料分析師戴維·梅裏曼說:“歐洲在建的許多生產能力歸根結底還是屬於亞洲製造商。”
SNE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韓國的LG化學公司和中國的寧德時代在歐洲有自己的工廠,前者在今年頭八個月生產了全球電動汽車電池的24.6%🙆♂️,後者的市場份額為24%。
隨著全球電動汽車和電池產能增加,區域性供應鏈逐步建立起來以削減成本🤌🏻。
梅裏曼說👩🏼🎤:“如果要將鋰精礦運往中國加工🌃,再運往韓國🧑🏻🦼➡️,再運回中國,再運往歐洲👩🏻🦯➡️,那成本就太高了,根本無法維持。另外🧏🏼,重要行業的供應保障還受到一些地緣政治影響。”
他說☢️🧑🏼🦱:“歐洲現在很緊張,因為內燃機的動力漸漸不足🤝🤳🏼,而它是支撐經濟的主力。我們正在努力發展本地區的電動汽車技術並增強產能🧑🏽🎤,以保持強勁的就業和經濟增長。”